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8日電(記者黃明、劉永華、王德思)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搜救生命為第一要務的救援行動中,“科學救援”成為此次雲南魯甸用兵貫穿始終的關鍵詞。
      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指揮長、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石香元介紹,這次救災在用兵上呈現以下五個新特點:
      一是就近用兵,多路立體併進。地震發生後,成都軍區針對受災位置和交通條件,考慮部隊的機動距離,就近調集最近兵力,立即從訓練狀態轉入救援。
      某旅1100人從駐訓地直接出發趕往震中龍頭山鎮;某陸航旅2架在雲南駐訓的飛機迅速投入災區勘察災情、開闢空中通道;雲南陸軍預備役師從四個方向向災區機動;指揮部本打算從四川省軍區調兵趕赴巧家縣,在計算後改為正在四川駐訓的某師炮兵團……
      “各部隊在機動過程就明確任務區域,自行選擇最近道路進入災區。”成都軍區副參謀長王秋生介紹,救災部隊分別從四川宜賓、西昌和雲南昆明、曲靖、玉溪等方向多路併進,爭取了救災時間。
      此外,成都軍區空軍一架運輸機4日上午搭載救援人員49人、物資器材5噸從成都起飛緊急馳援;某陸航旅出動10架直升機在災區開設5個機降點和10多個空投點,對搶救傷員發揮了巨大作用。王秋生說,隨著災情勘察的逐步深入,直升機從第一天19架次迅速上升到第二天106架次、第三天142架次。截至8日12時,已累計飛行428架次,運送物資160.4噸、傷員167人。
      二是註重使用專業部隊。與前幾次救災行動相比,這次救災更註重使用專業部隊,以發揮其在搶救生命和保障救災上其他隊伍無法替代的作用。
      “地震發生後,多支曾多次抗震救災救援的專業隊伍第一時間投入災區。”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梁冬春說,震後10分鐘,陸軍第14集團軍抗震救災救援隊出動,次日凌晨到達震中龍頭山鎮;由陸軍第38集團軍組成的國家地震救援隊攜帶8條搜救犬和大量專業器材裝備遠程從北京專機到達,第二天上午到達震中。
      4日5時,武警黃金部隊地災調查隊攜帶四旋翼無人機抵達震中,並於6日繪製完成首張震區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;8日首次使用無人機快速三維建模技術,實現了地災信息第一時間三維可視化,也是我國首次將無人機快速三維建模技術應用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。
      三是保障分隊作用突出。成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趙波介紹,醫療救治方面,第三軍醫大學、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等組成的4個野戰醫院和19支醫療分隊進村入戶,前4天已收治傷員8000餘人次。衛生防疫方面,成都軍區疾控中心專業人員組成4支防疫隊,14集團軍防化團作為防疫消毒專業團隊,也於5日凌晨出動100餘名官兵及21台專業車輛裝備、100套單兵洗消設備,從400公里之外連夜摩托化機動進入震中龍頭山鎮。
      成都軍區聯勤部目前已開設每天可供7000人分就餐的熱食供應點7個;凈水凈化車已展開4個片區,可保障2萬人生活用水,一個點位每天可保障500人熱水淋浴。
      四是合理用兵。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副指揮長、成都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劉亞永介紹,這次救災共動用15個作業面的地震專業救援裝備,包括搜索、破拆、頂撐、營救等設備930餘件。
      武警水電部隊第一時間分別從四川、雲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,火速調集水工、爆破、地質、測繪等專業技術骨幹率領575名官兵、184台套大型救援設備,日夜兼程馳援災害現場。目前,760名水電官兵已快打通通往堰塞體的路,大型機械通過水路運上堰塞體,開展爆破,全面展開排除作業。陸軍第13集團軍工兵團出動重型舟橋17部,8小時搭設承重50噸的漕渡門橋渡場,保障牛欄江堰塞湖排險。
      4日4時,武警交通一總隊攜26臺大型機械馳援災區。截至8日11時,武警交通部隊共投入兵力310人、機械裝備105台,成功打通火德紅鎮至李家坪村、龍頭山鎮至沙壩村、龍頭山鎮至葫蘆橋村、新坪村至紅岩村等4條重災區的生命線。
      為保持通信暢通,成都軍區通信總站在保障軍隊自身通信暢通的情況下,協助地方恢復通信;氣象水文分隊不間斷監控災區情況,為救災人員和直升機提供氣象預報。
      五是安全用兵。部隊在日常訓練中有針對性地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,建立專業救援分隊,配齊救災專業裝備。
      “部隊進入災區後,聯指迅速制訂災區部隊管理規定,註重加強救災官兵自身安全防護。”成都軍區作戰部副部長唐吉兵介紹,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,聯勤某分部官兵在八寶村營救被埋48小時的老人熊正芬時,為防止房屋坍塌對傷員和救災官兵造成二次傷害,官兵們在保護傷員的同時用切割設備一寸一寸打通通道,成功營救老人,充分體現了救災人員安全意識和防護水平,比以往救災有了很大提高。  (原標題:科學救援成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魯甸用兵關鍵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mtbj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